辛冶

西风卷醉影,仗剑走天涯……私人读书、生活、创作手札,纯原创分享,是片自由生长的森林。微信公众号“辛冶之森”。

《只有医生知道!》:协和妇产科医生教你“做人”


辛冶/文        源于网络/图

 

这个“做人”,是正面用词。读过这本集医疗常识、日常幽默于一体的书以后,在我看来,它教的“做人”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含义。

其一是“造人”,也就是怀孕与生产的那些事。在我有限的认知里,我理解人们说的生孩子就是从鬼门关走一遭这些话,可我不知道的是,在女性怀孕和生产期间,竟然有那么多的不可预料以及各种各样的孕期疾病。那是极有风险的事,瞬息之间变化万千,或许因为协和是全国顶尖的医疗机构,集中放大了那些稀奇古怪的病、千钧一发的生产过程,有些病症、事例完全超出我的想象,万分揪心。

我发自内心地感慨没有疾病的生活是多么美好,而所有的母亲都是那么地伟大。

此外,我还为自己的无知感到震惊,医生的医疗知识,跟大众的一些认知是不同的,人们真该多了解多接受科普,而不是被不良媒体、糟粕习俗所蒙蔽。比如生孩子不是越快越好,平均产程是十多个小时,太快生的还有个词叫“急产”,可不是好事;比如超过8斤的新生儿被归类为病孩儿,他们母亲的身体极大概率出了问题,有健康隐患;比如“双胎妊娠害处多”,人们觉得双胞胎一步到位、可爱,其实孕期疾病的发生比单胎高不少……大概因我没关注过这些,常识太过匮乏,深觉自己愚昧。

其二是做个健康女人实在是件幸运的事。与女性相关的疾病,多发于女性生殖系统,如子宫、卵巢等,跟个人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,肌瘤的发病率之高出乎我的意料,据作者介绍,妇产科手术病人中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是子宫肌瘤,不过,别慌,作者也说了,一些良性的不影响健康的肌瘤可以相伴女子一生而不必管它,不是见了肌瘤就要动刀子的。

就跟一些听上去骇人但实际不是病的医学名称一样,多辩证了解,总是利大于弊的。了解自己的身体,关注自身健康,才更懂得珍视和善待自己。

其三是,从医生角度,教你怎么做个好病患,以及病患的好亲朋。真诚、配合是第一位的,既然将生命和身体托付给医生,就要相信他们,“你会不会治病”这句话对医生来说是最锋利的一把直刺心窝的刀子,质疑、打闹甚至诉讼,极大助长了现在医患关系的复杂晦暗,到头来,受苦的还是患者群体。

看到作者讲的事例中,无辜被打的医生有资深大夫、上了年纪的专家,真是让人寒心,治好了无数病人是应当的,无常的疾病变化莫测,万一出了问题,却让医生万劫不复。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,一个人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任何病吗?为什么要仇视救命的人呢?其中也许有诸多方面的原因,有时候不能全怪患者一方,只是作为患者方,应当多些理智和信任。

“不听院士的,却信院子里的”也是社会上的惯用之道,人与人、病与病之间千差万别,连医生都搞不懂大多数疾病的发病机制,每个病人每种病症都要费心找出最有效最适合的治疗方法。

作为旁观的普通人,无知的热情,会害人的,“请直接到医院咨询医生”是最合理的建议,而不是什么偏方、土方、他人验方、医生转述。

其四,如何做好医生,是门学问。作者详细描述的医院内部、医生之间的事务和日常,是一般人无法窥探的,我恍然发觉,是的,医院对于医生来说,也是职场,具有职场的那些光明面和黑暗面。其中也有升迁的烦恼,也有争斗的残酷,也有职场新人的迷茫、被打击,也有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问题。

医院又是个特殊的场合,相较其他职业,医生的医德永远被置于第一位,可医生也是人,有七情六欲,医院也有不健全的体系和漏洞,少数抛却情怀只关心利益的人,会让人觉得不齿。

我相信的是,大多数的医生,都是如作者一样师承仁爱、谨慎、钻研的前辈精神的好医生,做医生的不易与他们亲身奉行的原则和情怀,理应得到普罗大众的理解和支持。

这本语言生动利落的书,有着外科手术般的冷静犀利,同时又有妇产科临床医生般的脉脉温情,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了“治未病”的想法,我想,作为医生,她见过太多太多由于无知造成的无法挽回的生命伤害,还有女性不关注的健康常识带来的苦果,多一个人来读,就多了一点点大众健康的希望。

本书对妇产科和医患关系的思考,也让我反思,“医生手中没有火把”,医学是个不断探索的学科,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,是疾病。很多医疗方面的事,确实是“只有医生知道”,只是,并不能止步于此,更需要的,是大众知道,更欣慰的,是社会的改变和人们思想的成熟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