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冶

西风卷醉影,仗剑走天涯……私人读书、生活、创作手札,纯原创分享,是片自由生长的森林。微信公众号“辛冶之森”。

《立春以前》:春风料峭清且冽


辛冶/文        源于网络/图


一个人的文章有一个人的鲜明气质蕴含其中,所谓文如其人是也,我们总能在文字里窥见作者的性情、思想,比如周作人的散文,他称之为杂文的,脱不了他的文人特质和个人喜好,所以他的文章风格自成一派。

在这本小书里,这本周作人年届六十写的文集中,他仍是拉拉杂杂地写了些他所喜爱的领域不同类型的文章。对于民俗,他是热爱的,想要向民间寻求普通、细微、本真的生活遗存,所以他会倡导青年读读风土志,关注家乡风物,在我,也有类似的情感,乐于读那些记载旧时市井乡间风俗的书,那种感觉,是离旧时的人们最近的时候,是最富有泥土草木乡野气息的时候。他还喜欢古希腊文化,翻译、介绍了一些这类书籍,在周作人看来,大概古希腊的人和文字有着人类最纯粹真诚的性格,人性熠熠生辉。陶渊明和颜之推是他最喜欢的中国古代文人,但是他也很喜欢古代笑话集之类的书,再加上续写的关于蚯蚓、萤火的草木虫鱼系列,很可以看出周氏的涉猎范围有多广。涉猎广是需要学习的,而且要学得杂,从他在“十堂笔谈”一文中开列出的读书观点可知他自己亦是好学不倦的人,读与写,总是这么密不可分。

枝枝蔓蔓旁逸斜出,蔚然成林,驳杂丰富,这算得上周作人写杂文的形式特点,这种斑驳纵横之气,是他写杂文时有意为之的,他的作文之道,细细品来也能领略得一二。在专论自己杂文写作的一篇文章中,他说写杂文定要思想杂,不固执守成一端,才能写得,着眼处可以微小,但见识要极大。有见识,启新知,不落窠臼,敢于写出自己的想法,在他看来是好的,而千篇一律的道统文章,是没有新意和生机的。同时这也说明了周氏的另一个心得,写文要有诚意,诚实地抒发内心所思所想,即便只是些极朴实简单的情感,是否因此,他有时仿佛平铺直叙白描过了头,显得啰嗦了些?

那几篇连他自己都嫌絮叨的文字,铺排陈述得越多,越暴露了他的性格,他是有些矛盾的,虽然本性恬淡寂静,也喜欢冲淡风格的作家,但终究,他明白自己并不能全然地超脱、什么都不去理睬。他苦于文坛的争执,想置身事外而不能,只能反复念叨自己在文坛之外,有些话简直是在诉苦,可是又能怎样,连遇刺的事及此后身不由己的情感,也是很隐晦地看不出痕迹地写进打油诗里。

他是文人,学养深厚,有自己的思想,也因他是文人,他总自觉不自觉地要担一些文人的责任,他痛苦,但那苦几不可见,变成了笔下简静深隽的文字。有时读着读着,有一种错觉,好像周作人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简便,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做到,随心随写就成,平平淡淡的,闲闲的,但是,那又似大巧若拙,那些随意流露的渊博智识和洗练的心境太难学来。就像,“立春以前”这四个字真是简单明白,可又别有韵味,轻轻巧巧四两拨千斤。

不知怎的,在他这些清淡的文字里,我总觉得隐隐有辣味,藏得极深极深,是人至老年的老辣么?写在立春以前的文字和生于立春以前的他,仿若无际的静海,可海底有深渊,又似将临的春风,柔净而微冽。

评论

热度(6)